首页>备考中心>备考资料>教育综合>教师笔试备考高频考点-德育与课程(今途教育整理)

教师笔试备考高频考点-德育与课程(今途教育整理)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1、德育:小德育:道德教育

大德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1)政治教育一枝独秀 (2)思想教育被突出

(3)品德教育被强调 (4)德育“四大板块”的形成

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1)中国有着政治、道德、法律等不分的传统 (2)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3)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4)实践发展的需要

4、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生存性功能 (2)发展性功能 (3)享用性功能

5、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6、德育目标: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的总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分目标按两个方面划分:

(1)内容分层:思想教育目标(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目标)

政治教育目标(爱国主义、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方针方面、民主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目标(公德、私德、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心理教育目标(青春期、健全人格教育目标)

(2)学段分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德育目标

7、新时期我国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8、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

(1)德育目标更趋完整性 (2)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3)注意到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4)注意稳定性与变革性

9、德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2)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3)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4)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3)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三)德目教育(道德条目)

(1)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赋予德目不同的含义

(2)要提升学生的德行动机和意图

(四)民主与法制教育

(1)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2)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3)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五)理想教育(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

(1)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2)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六)心理品质教育(德育的基础)

10、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要向学生提供道德两难问题,而不是像传统德育那样,只是提供一种“正确的答案”

(2)引起相邻发展阶段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

11、学校德育应该如何开展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1)让德育过程变成为一种师生双方心灵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2)德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3)德育要做到动之以情和以情感人

12、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在德育中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德育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净化的环境”

(2)德育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引进成人榜样

(3)要促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经常加以练习,并适时加以强化,使其道德行为形成一种习惯

13、品德中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三要素的独特作用表现为: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在促使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中起着调节作用

(3)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的实践,是个体品德的外在表现

总之,品德结构中的知、情、行三者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完整的品德发展必然是知、情、行三者的共同发展

14、根据品德发展的这一规律,德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应该注意:

(1)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

(2)要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

15、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品德,应该注意: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

16、通过内部心理矛盾的运动形成和发展个体的品德,应该注意:

(1)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到他们现在的品德发展水平

(2)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3)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17、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应该注意: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18、德育原则:

(一)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贯彻此原则应遵循的要求:

(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二)疏导性原则 贯彻此原则应遵循的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三)长善救失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应遵循的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

(1)要尊重学生 (2)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五)灵活施教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

(1)德育的要求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

(2)德育要考虑施教的最佳时间点 (3)要考虑教育情境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

(1)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

(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2)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19、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

运用说服法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说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服要注重差异和时机

(3)说服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熏陶、艺术浸染)

运用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三)榜样法(典范、示范、典型)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好榜样(可接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要多选择那些具有道德智慧的榜样)

(2)设法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四)锻炼法(行为训练、娱乐或休闲活动、社会实践、委托任务)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要严格要求

(五)奖惩法

奖励性反馈类型:(1)通过给予学生他所喜爱的反馈,如各种表扬

(2)减少学生所不喜爱的,如撤消学生已有的处分

运用奖励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将物质性奖励与精神性奖励因素统一起来

(2)将即时奖励与延时奖励统一起来

(3)将外界的奖励与内在的自我奖励统一起来

(4)将目的性的奖励与过程性的奖励统一起来

(5)将奖励当事人与激励其他人相统一

在实施惩罚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尊重性原则 (2)伦理性原则 (3)最少性原则 (4)确定性原则

(5)灵活性原则 (6)捣源性原则 (7)延时性原则

20、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1、教师践行“爱岗敬业”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忠于职守,尽心尽力 (2)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还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1)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

(2)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3)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22、教师践行“教书育人”,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1)钻研业务,勇于创新(2)严谨治学,一丝不苟(3)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23、教师如何做到为人师表呢?

(1)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 (2)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 (3)为人师表要具有“度”

24、如何看待有偿家教?

我们认为,不能一概否定有偿家教,要区别对待。如果一位教师把自己职责范围内应尽的教育教学义务变成“有偿家教”,收取额外费用,这就严重违背了廉洁从教的要求。但是,如果教师做好了自己分内的工作,他把业余时间用来进行家教,赚取一点外快,我们认为不值得谴责。现在毕竟是市场经济,老师在没有妨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给那些学业滞后的学生补补课,或给他校的学生做点家教,收点合理的劳务费,这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生活水平。

25、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 (2)过于抽象空泛 (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

(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26、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1)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他自己的目的,而是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

(3)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7、教师存在着的四个不当的欲望,使教师职业道德走向失范:

(1)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2)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3)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4)情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28、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徒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29、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 (2)拜师 (3)自我修养(反省、慎独)

第五部分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2、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3、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课程理论

4、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基本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评价:优点:(1)按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局限性:(1)以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

(2)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来,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主张:(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3)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

基本主张: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程;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评价: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科学本身的系统性及学生本身的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5、课程目标: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6、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7、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理解的三种观点:(1)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8、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9、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和条件

类型:(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区分)

(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功能特点区分)

(3)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课程资源(按学科科目分)

(4)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区分)

(5)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按存在形态区分)

(6)可预设的课程资源、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按形成过程区分)

10、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11、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有:

(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

12、课程组织的要素: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13、课程组织的原则:(1)连续性 (2)顺序性 (3)整合性

14、课程的设计模式:

(1)目标模式

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①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②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④课程评价 ⑤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2)过程模式(斯滕豪)

15、课程实施: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6、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1)忠实取向 (2)相互调适取向 (3)创生取向

17、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1)改革本身因素 (2)学校内部因素 (3)学校外部因素

18、成功有效的课程实施的特征:

(1)课程实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但包含教材的改变,也包含组织的革新、角色或行为的变化,实施者对实施的课程也应有理解并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有关的知识

(2)单凭行政命令或权威机构的运作,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成功,因为这种动作仅掌握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部分因素

(3)课程实施需要周详的计划,对于实施目标、实施策略、调适的设计及实施的评价,都应有妥善安排

(4)课程实施应当更重视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扮演共同决定者的角色

(5)课程实施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以便让可能的效果显示出来

(6)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因素很多,实施者应周全地加以剖析,努力促使这些因素成为助力而非阻力

19、课程评价: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功能:导向、诊断、决策、促进发展

2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步骤:

(1)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2)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说每一个目标

(3)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 (4)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

(5)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计分单位

(6)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 (7)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作比较

(二)CIPP评价模式:步骤:(1)背景评价 (2)输入评价 (3)过程评价 (4)成果评价

2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结构的变革 (2)课程标准的变革

(3)教师角色的变革(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学习方式的变革

(5)课程评价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6)课程管理的变革

22、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23、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三项工作:(1)备教材 (2)备学生 (3)备教法

三个计划:(1)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课题)教学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3)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4)语言艺术 (5)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

(6)板书规范 (7)态度从容自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5、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来。包含四方面的含义:

(1)教学原则是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服务的

(2)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起着指导作用

(3)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是教学原则确定的基础

(4)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

26、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教学原则不同,它是由人们制定的,是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所以,正确地认识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活动。

2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28、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主要有:

(1)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 (2)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 (4)注重学生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

(5)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6)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29、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讲评) (2)谈话法

(3)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做好读书笔记)

(4)演示法 (5)参观法 (6)实验法 (7)练习法 (8)实习法 (9)讨论法(10)发现法

30、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 (3)学生年龄特征

31、教学过程: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

3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35、教学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

含义: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基本特点:(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的单位

(3)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优越性:(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

(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局限性:(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二)个别化教学

含义:指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的独自学习

特点:(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再照顾到班上学习速度慢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2)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等为依据

(3)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

(4)学生的学习由教师“扶着走”向独立过渡

优点:(1)个别化教学可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

(2)它可调动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使差生不致失去信心,优生不致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受益

(3)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自负学习责任、独立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大

缺点:(1)若长期把个别化教学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会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

(2)若用单一途径和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无味,以致削弱对学习的热情,容易疲劳

(3)个别化教学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有些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可能会拖延学业

(4)个别化教学“代价昂贵”,需要比其他教学形式花多得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

(5)个别化教学不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

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的步调 (2)教学目标 (3)学习活动或材料

(4)评价学生的手段 (5)个别辅导

(三)分组教学

含义: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类型: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36、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反馈调节功能(3)区分和鉴别功能 (4)激励功能 (5)导向功能

37、教学评价类型:

按评价的标准:(1)相对评价 (2)绝对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教学活动中的作用:(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的主客体不同:(1)他人评价 (2)自我评价

按评价范围的不同:(1)单项评价 (2)综合评价

38、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科学性和可行性统一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39、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0、常见的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 :

步骤的四个阶段:阐明“个”阶段、 阐明“类”阶段、

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的阶段、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阶段

(2)抛锚式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41、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一)导入技能:(1)衔接导入法(2)悬念导入法(3)情境导入法(4)激疑导入法

(5)演示导入法(6)实验导入法(7)实例导入法(8)典故导入法

(二)提问技能:过程分以下阶段:(1)拟题阶段(2)引入阶段

(3)列题阶段(4)听答启发(5)评价阶段

(三)讲授技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授的科学性 (2)讲授的适应性

(3)讲授的教育性 (4)讲授的启发性 (5)讲授的情感性

(四)板书技能:

(1)板书的功能:①吸引学生的注意 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③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⑤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

(2)板书的内容:①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 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

(3)板书的主要格式:①提纲式②词语式③表格式④结构式⑤图示式⑥板画式

(4)板书的基本要求:①内容精炼、重点突出 ②语言科学、准确

③条理清晰、布局合理 ④形式多样、启发思维

⑤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 ⑥板书与讲解相结合

(五)结课技能:

(1)结课的类型:①认知型结束 ②开放型结束

(2)结课的过程:①简单回忆 ②提示要点 ③巩固应用 ④拓展延伸

(3)结课的原则:①结束时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使之条理化

②归纳总结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

③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等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

④结束时要提出问题或采取其他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⑤归纳总结要简明扼要,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⑥结束可采取多种形式,既巩固知识又余叶无穷

(六)“三笔字”技能

(1)粉笔字技能 (2)钢笔字技能 (3)毛笔字技能

42、说课: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得失),并与听者一起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43、说课的类型:

(1)研讨性说课 (2)评价性说课(灵活性、广泛性、实效性) (3)检查性说课

(4)主题性说课 (5)示范性说课

44、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①说体系、结构 ②说大纲 ③说目的 ④说教材

(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程序设计: ①说课型的结构设计 ②说课堂教学设计流程

(5)说效果

45、说课的评价:

(1)评说教材 (2)评说教学 (3)评说教学程序 (4)评说效果

46、教学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47、面对复杂的教学智慧类型,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努力:

(1)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 (2)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

(3)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48、论文是指系统地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

49、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

①题目 ②署名 ③摘要 ④关键词 ⑤正文 ⑥参考文献

50、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①选择论题 ②收集资料 ③确立主题 ④安排结构 ⑤修改润色 ⑥投稿发表

51、教育叙事的特点:

(1)事件的真实性 (2)事件的典型性 (3)情节的完整性 (4)具有问题性

(5)讲究细节性 (6)结构的灵活性 (7)具有感悟性 (8)教育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52、教育叙事的分类:(按照写作的文本分)

(1)叙议式 (2)反思式 (3)陈述式 (4)比较式 (5)点评式 (6)质疑式

53、教育叙事的标准:

(1)事件真实 (2)描述的情境有意义,反思的视角独到,引人思考

(3)叙述清晰,细节描写生动,提示人物的心理,细腻刻画冲突情节

(4)叙述的问题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54、教育叙事的写作规范:

(1)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的文体 (2)注重一事一得 (3)注意细节描写

(4)养成善于观察与勤于思考的习惯 (5)博览群书,注重学习

55、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矮小活泼。

教育随笔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

形式有:教学笔记、教学后记、读书笔记、教学札记、教育教学随感录等

56、教育随笔的特点:随便,随时,随手,随心

57、教育随笔的结构:(1)借事说理 (2)夹叙夹议

58、教育随笔的写作要求:(1)要新颖、独创(2)要做教育的有心人(3)小中见大

(4)列举事例要具体生动 (5)借助语言文字为文章增色加彩

59、教育案例的特征:

(1)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2)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

(3)注重分析、强调典型

60、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1)叙事更强调叙述,案例更强调分析

(2)叙事研究一般只叙述一个故事,但案例可研究分析多个事件

(3)叙事强调事件的完整性,而案例可以是在事件中的某个片段,强调局部的完整

(4)叙事中对事件的记录强调形象生动描述,需要场景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而案例中没这么多要求

(5)叙事与案例的结构不同

61、写教育案例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去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究,提高听、评课教研活动的实效

(4)有助于老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62、教育案例的结构要素:

(1)标题(2)引言(3)背景(4)主题(5)案例问题(6)情境与细节

(7)问题的解决(8)反思与评价(9)附录

63、教育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1)关于确定主题 (2)关于教育案例

(3)关于案例分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实事求是、要有独到的见解)

(4)常见的毛病及对策:①主观色彩太浓(要尽可能客观)

②叙述过于详繁(进行概括、提炼,突出中心)

③案例描述过于平淡(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④重事例叙述,缺理性分析(深入分析,透视哲理)

64、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矫正或引起他人思考的文字(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教师发展的基础)

65、如何写好教学反思:(1)教学实例(简)(2)得失(成败)分析(3)理性思考(重点)

66、教学反思的内容:

(1)记成功之举 (2)记“败笔”之处 (3)记教学机智 (4)记学生见解

(5)记再教设计

67、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4)从转换时空处反思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68、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69、教学工作计划特点:(1)预见性和可行性 (2)指导性和可变性

70、教学工作计划的表现形式:(1)条文形式(2)表格形式(3)文件形式

71、教学工作计划的格式:(1)标题 (2)正文 (3)落款

72、教学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

(1)要实事求是,不是主观臆造

(2)要把握好教学工作总结的中心

(3)要善于总结典型的问题和经验

(4)教学工作总结中既要有记叙,又要有议论


关注我们,免费领取备考资料及提供报名指导


电话:18984831558(微信同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