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备考中心>试题>教育综合>《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三)—【2020贵阳开阳备考】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三)—【2020贵阳开阳备考】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27分)

1.学生林某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怀疑是他的同桌拿了。于是班主任就把林某的同桌叫到办公室,对其进行搜身,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

A.人格尊严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2 .(  )明确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3.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  )。

A.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D.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4.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邓小平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  )。

A.满足需要,促进健康

B.关注生存.促进发展

C.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D.身体健康。学会学习

6.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说明学生的认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有领导的认识

7.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8.学生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愉快心情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9.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0.按照设计图想象自己未来家的样子,这属于(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1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稳定,有相对的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

A.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B.制度化教育阶段

C.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D.学校萌芽阶段

12.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  )。

A.生物起源论

B.交往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13. 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的是(  )。

A.乡镇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下列不属于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

A.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有优秀的教师

C.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D.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16.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感到无比兴奋、内心充满轻松愉快的体验,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17.“窥一斑而知全豹”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8.周恩来总理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远景的直接性动机

C.近景的间接性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9.某一测试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20.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教师对学生要(  )。

A.充满期望

B.启发引导

C.严格要求

D.因材施教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21.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来划分,把学习动机分为(  )。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22.下列心理学家中,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有(  )。

A.巴甫洛夫

B.韦纳

C.斯金纳

D.桑代克

23.教科书的构成除了目录、课文外,还可以包括(  )。

A.实验

B.图表

C.习题

D.注释

24.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具有的特征是(  )。

A.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合法权益

B.侵害了学生的人身权或物权

C.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D.受害人过错承担与加害人的责任共同分担

25.下列关于学习的理论,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

A.“好”与“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都是学习的心理条件

B.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

C.人的能力存在差异

D.学与闻、思、习、行四方面必须互相结合,统一进行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26.教师的教育权利是可以放弃的。(  )

27.中小学有权将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开除。(  )

28.教师专业化概念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地位的途径。(  )

29.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同一个概念。(  )

30.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相对持久的变化。(  )

31.教育既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生产力。(  )

32.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是智能不足的学生。(  )

33.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经常思考“我是谁”这种问题。(  )

34.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是背道而驰的,强调教育的个体功能会削弱教育的社会功能。(  )

35.《中小学幼儿国家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小学、幼儿园应该建立中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中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与无关人员。(  )


四、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36.君子坦荡荡,_________。

37.三人行,必有我师也。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38.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9.业精于勤,荒于嬉;_________,毁于随。

40.见贤思齐焉,_________。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4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42.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3.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六、论述题(每题6分,共18分)

44.结合实际,论述在当前新形势下教师应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45.联系实际论述怎样有效地培养与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46.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策略。

七、案例分析题(第1题10分,第2题20分,共30分)

47.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3的被访学生害怕与教师交流.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68%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最怕老师和自己说学习成绩不好或学习成绩下降了的话题,14%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13%学生最怕老师批评自己作业不认真,11%的学生最怕老师了解自己家庭状况,10%的学生最怕老师让自己请家长。
请分析,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现实关系?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8.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极差,遭受挫折时,时常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如:攻击性行为、离家出走等)。请分析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三)

1.参考答案:D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参考答案: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3.参考答案:B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八个方面,即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其中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故选B。

4.参考答案:C 心理学者把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

5.参考答案:B 人身自由权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自由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参考答案:D 四个选项均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教师指导下”可知是“有领导的认识”。

7.参考答案:C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性格可以标志事物的特性,也可以标志人的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性格。

8.参考答案:A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者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按照设计图想象自己未来家的样子。这属于再造想象。

9.参考答案:B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0.参考答案:B 情绪记忆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学生对接到理想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愉快心情的记忆。情绪记忆的映像有时比其他形式的记忆映像更持久,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经久不忘.甚至终生难忘。

11.参考答案: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12.参考答案:C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13.参考答案:A 提高品德认识是德育过程中的基础。

14.参考答案:A 前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学校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的确定;②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是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15.参考答案: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故本题应选B。

16.参考答案:B 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解出一道难题属于理智活动过程。故选B。

17.参考答案:B “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引申义为通过局部了解全部,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所谓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18.参考答案:D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构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19.参考答案:A 信度是指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20.参考答案:A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21.参考答案:A,D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动机划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22.参考答案:A,C,D 巴甫洛夫、斯金纳和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

23.参考答案:A,B,C,D教科书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索引等。其中,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4.参考答案:A,B,C 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具有的特征有: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合法权益,侵害了学生的人身权和物权,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25.参考答案:A,B,C,D A项是孔子提出的学习的心理条件,B项是孔子揭示的学习的意义,C项是孔子认识到的学生间的差异,D项是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的规律。

26.参考答案: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的教育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不得放弃。

27.参考答案: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28.参考答案:对 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提高教师自身地位的途径。

29.参考答案:错 在我国,义务教育是指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而基础教育还包括了学前和高中学段,概念并不相同。

30.参考答案:对 学习是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31.参考答案:对 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人,是消费事业;同时,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32.参考答案:错 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感官和智力都很正常而学习结果长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33.参考答案:错 《中小学幼儿国家安全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予无关人员。”不包括中年级学生。

34.参考答案:错 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对教育的个体功能发挥具有制约作用。

35.参考答案:错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经常思考“我是谁”这种问题.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之中。

36.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7.择其善者而从之

3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9.行成于思

40.小人长戚戚


4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2. 教师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
(2)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3)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4)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43. 教学工作包括五个环节:
(1)备课。它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44.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关系。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维系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1)从教师方面:
①了解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⑥发扬教育民主;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从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3)从环境方面: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②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这对于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5.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激发学习动机一般采取下列有效的方式和措施: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①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学生讲明所学内容的用处。
②创设问题情境,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③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2)设置合适的目标
当目标是自己设定的时候,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师可以:
①与学生讨论过去目标实现的情况,然后为下阶段设定新的目标。
②帮助学生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又现实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拥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①通过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设定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让学习不好的学生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③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
(4)归因训练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智力、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5)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教师应该做到:
①把期望明确地传达给学生。
②在运用外部奖赏时,应持谨慎态度,因为外部奖赏在此是指物质上的奖励。对那些已有内部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运用物质奖励,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6)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运用表扬
“反馈”在此指的是给学生提供关于其成绩的信息。教师应该:
①运用反馈,注意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
②提出经常性的反馈,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
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表扬的方式比表扬的次数更重要。表扬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具体性、可靠性以及行为结果的依随性。


46. 参考解析: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是试图揭示教师在历经职前、人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及其特征,历史上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说法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造成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一般来说.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的人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四种,其中自我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包括日常教学反思、个人行动研究、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同伴交流与合作、跳出教育谋发展。


47.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师生关系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具体表现如下:
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不应该是所谓高与低、权威与平庸的等级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才会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疏远。
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会愿意和教师分享自己的烦恼与快乐,真正的亲近教师。
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只有教师认识清楚,完全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只有把学生视为服务的对象,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首先,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人,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其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会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指导学生发展。最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指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从教育和教学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了解学生对各种事物感受的过程,教师对之表示同情并加以指导。就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
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树立威信对于正常的师生关系、建立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是必要的,但是,真正的教师威信不能单依靠行政手段来建立,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抗心理。真正的教师威信是依靠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获得的。


48.参考解析: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的产生需要三个因素:
(1)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学生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家庭不和睦、学业压力大、理想与现实有差距等等,这是构成学生挫折的情境。
(2)挫折认知
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同一挫折情境由于个体的志向水平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很多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心智尚不成熟,不能正确地面对问题,产生错误的挫折认知。尤其是平时学生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过于脆弱,遇到问题家长与教师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孤立无援,无所适从。
(3)挫折反应
挫折反应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情绪容易激动.走极端.所以会出现离家出走、攻击性行为等。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
挫折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战胜挫折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有:
(1)正确对待挫折
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它。如果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就对挫折有了较充分的心理准备;能面对挫折不灰心、不后退,敢于向挫折挑战:能把挫折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
(2)改善挫折情境
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首先应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评价。挫折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改变情境的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折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
(3)总结经验教训
善于总结失败和挫折中的教训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积极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4)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提出的标准。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使个体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适合个体能力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关注我们,免费领取备考资料及提供报名指导


电话:18984831558(微信同号)